在这个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时代,芬兰作为北极理事会的八个成员国之一,将在下月担任轮值主席国。包括美国、四个其他的北约国家、芬兰、瑞典和俄罗斯在内的北极理事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地推进了该地区在环境与科学方面的合作,同时使一些人把北极视为可以和俄罗斯继续进行合作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但是这一合作可能会受到诸多影响,比如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由于叙利亚和乌克兰问题所造成的紧张局势,西方对俄罗斯持续的经济制裁以及在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回应的背景下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缺乏透明度的军事演习。芬兰担任轮值主席国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期待呢?北极“例外论”能否持续呢?

       过去几年,北极理事会在共识的基础上合作,在关键领域的政策制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去年十月美国召开了北极科学部长会议,为未来的科学合作制定了合作议程。在搜救和处理石油泄漏方面,北极理事会成功地推动了成员国间有约束力的协议的谈判。鉴于在北极冰冷的水域中发生海洋灾难的风险,海岸警卫队论坛是一个关键的沟通场所。此外一个新的国际海事组织极地航行规则为北冰洋航运建立了安全要求。

       然而,地缘政治紧张的溢出风险是真实的。美国的制裁现在阻止了美国公司与俄罗斯能源公司在勘探俄罗斯北极的能源资源方面的合作。俄罗斯正通过增加新的武器装备和人员、重新启用苏联时期的军事设施、进行突然演习、恢复远程轰炸机沿美国阿拉斯加州海岸巡逻等方式,加强在北部地区的军事存在。俄罗斯认为,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加,这些防卫措施对于保护他在北方的主要经济和军事资产是必要的。北极理事会其他成员国的军事部门在没有提出警告的情况下正在密切关注这些事态发展,并且一些观察员国提出恢复直接的军事磋商以避免意外和误判。

       芬兰担任轮值主席国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期待?并且北极“例外论”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吗?芬兰提出了“探索共同的解决方案”的口号。芬兰政府的四大优先事项是环境保护、气象合作、联通和教育。这促进了北极理事会的两大核心原则—保护北极环境和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也促进了芬兰的两个目标—通过推动广泛的国际商业项目的执行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推动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国一同限制黑炭对北极的影响。该计划将通过理事会中跨工作组的合作以更全面的方法实施,并将使用跨学科知识处理当前北极面临的主要问题。

       芬兰对俄罗斯的观点不同于美国,这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历史。芬兰人总能回忆起二战时期和苏联的军事冲突导致芬兰丢失了大量的领土并在五十年的时间里为保护主权免受莫斯科侵犯而保持积极中立。今天,芬兰与俄罗斯有830英里的陆地边界接壤,其在与欧盟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谨慎地与该国保持互惠互利的双边关系。

       第二个因素是经济。芬兰改进了财政状况和技术发展,包括与俄罗斯的贸易。俄罗斯是芬兰继挪威和瑞典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即使是在欧盟2014年制裁行动和俄罗斯经济停滞减少了贸易流动的情况下。芬兰进口能源的60%由俄罗斯提供,虽然进口能源仅占芬兰全国总消费量的百分之20%并且能够被其他能源替代。

       第三个因素是地理因素。作为一个与巴伦支海接壤的北约国家,芬兰和俄罗斯都参加了国家级和亚国家级的跨国网络组织。这些组织有规律地将政府和非政府官员、商业团体、研究人员和社区聚集起来以促进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且实施提高北极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具体项目。

       最后一个因素是实用主义,虽然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基于历史,经济和地缘现实,芬兰还是一直支持欧盟对俄罗斯的政策,如制裁,以及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活动。最近,当俄罗斯军方在离境三十英里的地区部署北极特种力量并且在波罗的海国家附近进行海军和空军演习后,芬兰和瑞典开始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一道加强在该地的军事能力。

       芬兰历来是加强北极合作的有力倡导者。正是芬兰领导人在冷战后期提出了环境保护战略以回应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摩尔曼斯克讲话,其中他主张增加北方的开放度。最近,在俄罗斯上个月举办的北极论坛上,芬兰总统SauliNiinistö提出在赫尔辛基召开一个国家首脑会议以讨论在如何在该地区的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一建议得到了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欢迎。

       芬兰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其推动北极建设性关系的愿望,及其对俄罗斯北极军事行动的密切关注和适当回应,暗示了芬兰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后应该会与美国的北极政策保持平稳性和一致性。在该时代北极合作是特殊的,并且保证广泛的紧张局势不影响北极地区也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Dr. Stacy Closson,目前在赫尔辛基,是亚历山大学院访问学者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研究员。Kenneth Yalowitz,是退休的美国驻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大使,目前在乔治敦大学指导文科硕士,是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研究员。


编译:宋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