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已经围绕太阳完成又一次公转,北极进入极夜已经三个月了。随着北极冬季的来临,我(Mia Bennett)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Radio Canada International)北极特约记者Eilis Quinn讨论了2018年北极发生的事件。完整版对话可以在RCI的Eye on the arctic网页上收听或阅读。你也可以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2018年值得注意的北极事件

2018年北极主要事件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北极政策的出台,二是第一次记录到部分最古老、最厚的北极海冰的融化。

中国的北极政策在2018年1月发布后,立即引起了众多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讨论了中国政府在北极科研、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北极资源、参与全球治理和促进北极和平等方面的利益。这一政策或多或少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留在北极。这一立场引发了西方各国的负面反应。

2018年度头条新闻——格陵兰政府不考虑接受中国贷款,决定用丹麦政府的投资修建国内两个机场——便是一例。努克是在哥本哈根和美国的施压下做出这一决定的,这表明格陵兰政府独立决定由谁为本国基础设施提供资金的能力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上个月在韩国举行的北极圈大会(Arctic Circle Forum)上,格陵兰驻冰岛第一代表、前外交官部长Jacob Isbosethsen以些许不悦的语气提到这一事件。他强调:“我们欢迎亚洲和其他地区各国参与,因为国际合作是发展的关键部分。”

第二件大事则是北极最古老、最厚的海冰融化。这些海冰的表层是永久性的冰原公园,位于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群岛以北,有时被称为“最后的冰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World Wildlife Fund)宣称,随着剩余的冰盖融化,该区域“将变得更加重要,它将成为冰藻、环斑海豹、北极熊等依赖海冰生存的生命的永久家园。”

历史上这部分冰盖的融化并未像今年那样发生过。以前海冰会形成裂缝,但它们仅20公里宽。2018年,海冰裂缝的宽度达到100公里,导致外海海水冲洗格陵兰北部海岸。这种前所未见的冰层变化迫使科学家们重新考虑北极海冰融化的速度和确切位置。现在冰原中冰冻的最坚硬的固体部分已经开始解冻,“最后的冰区”能够坚持多久尚不得而知。

在同样令人警醒的气候变化中,格陵兰冰原正在以几百年来从未见过的速度融化。罗文大学地质学家Luke Trusel忧心忡忡地将格陵兰冰盖融化描述为“速度过快”。他在去年发表在Nature期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格陵兰冰原的快速融化归因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北极气候变暖。是的,19世纪伦敦的烟囱、20世纪的底特律、21世纪的北京,都是格陵兰岛冰原融化的罪魁祸首。

被忽视和报道不足的故事

在北极地区引发大量关注的故事之一是Gourmand世界烹饪奖,该奖将“年度最佳烹饪书”头衔授予了《Eallu:食物、知识及我们如何在边缘繁荣》这本书,该书主要收集北极和原住民菜谱。“eallu”意思是“驯鹿群”,也与主要的Sami语言中的“生命”一词有关。令人兴奋的是,一本以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鲜为人知的菜系为基础的烹饪书能获得如此盛名的奖项。即使你可能无法跑到当地的杂货店去取食材,读到这样的句子也是一种绝对的乐趣:“火草的叶子和茎被用来调味酸鱼子酱、新鲜鲸鱼或海象脂以及煮肉,或添加到肉汤中。在过去,火草也被用作泡茶。”

Eallu的胜利也证明了被低估的北极理事会工作组的创造力和足智多谋。虽然部长们每两年都会登上头条,但实际上从这本食谱到诸如抗击北冰洋的微塑料污染等努力,都是工作小组全年在北部地区开展的重要项目。

另一个被忽视的重大事件是巴芬岛铁矿公司的玛丽河铁矿。自2015年起,该公司一直从加拿大纳努武特偏远的巴芬岛运送黑色粉状矿粒。该矿2018年运送的铁矿石数量创造了新纪录。发送给欧洲和亚洲客户的500万吨铁矿是加拿大极地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航运项目。

此外,2018年首次有两艘船将巴芬岛铁矿石运往亚洲,而不仅仅是欧洲。欧洲是过去几年唯一的目的地。向台湾和日本输送铁矿石,标志着全球最北部铁矿之一融入全球大宗商品链。

有趣的是,开往亚洲的货船通过位于加拿大和格陵兰之间的巴芬湾后,驶向了大西洋和北方航道。在目前的时间点上,东部航道朝着与西北航道航运无关的方向发展。事实上,2018年仅有两艘船穿越了整个西北航道,与前几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晶游轮的Crystal Serenity号组织了一场豪华邮轮旅行穿越了这条传奇路线。随着北方航道的持续发展,将容纳更多船只航行,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项目规模将扩大。2018年亚马尔LNG项目第二条专列开始装运,北极LNG2项目也正在进行中,西北航道持续落后。

转向更全面、令人兴奋的北极新闻报道

由于北极事件日益多样化,媒体对北极复杂性的认识加深,北极新闻报道更具综合性,比前些年涵盖更多主题。报道事件不再限于环境变化和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还涉及原住民群体生活等具有深度意义的话题。去年11月,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一些关于阿拉斯加原住民生活多样性的照片。像这样的故事确实能够帮助北极塑造人性化形象,从侧面展示北极生活快乐的一面,而不仅仅是反复讲述关于气候变化和多代人的悲伤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也需要被讲述。

除了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各路媒体也更加关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崛起对北极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更多主体参与到北极地区发展中,这一点在2018年年初中国发布北极政策时尤为明显。

尽管对亚洲在北极扮演的角色的报道有所增加,但对于中国“真实”意图的报道,仍存在一种毫无道理的仇视和偏执。例如,2018年1月《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新冷战’?中国宣布自己为‘近北极国家’”的文章。相比之下,当2013年英国在本国的北极政策中宣称自己是“北极最近的邻居”时,西方新闻机构并没有发表如此不详的报道。

有些耸人听闻的报道称,自从俄罗斯在北极海床插上本国国旗后,中国近十年里一直鼓吹新冷战正在酝酿中。只不过,现在俄罗斯不是妖怪,中国是。几周前,Heather Exnor-Pirot在Arctic Todaya的一篇颇具讽刺性的社评文章中巧妙地指出,目前媒体持续就北极地缘政治进行耸人听闻的报道。

2019年我们能期待什么呢?

预测未来总是一件杂乱无章的事情,但以下三项事件发展可能会以某种方式进行。

首先,今年特朗普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想要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租赁。然而两个原因使这件事变的岌岌可危。一方面,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政部能否在本月或下月进行地震调查。一份遭泄露的备忘录由Mother Jones获取,这份备忘录证明这些试验可能会对北极熊造成不适当的伤害,因此尚不清楚会不会进行地震调查。不进行地震调查,租赁就无法继续下去。另一方面,政府关门也成为一大影响因素。根据Anchorage Daily News报道,由于华盛顿特区午餐时间太长,地震测试许可证将无法发放。

其次,中国第二艘破冰船雪龙2号将投入使用。这艘破冰船在2018年9月亮相。雪龙号是翻修乌克兰货船而来,与雪龙号不同,雪龙2号实际上是在上海一家造船厂建造的,该船厂使用的是由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和世界第四大钢铁商宝钢联合实验室设计的低温钢。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生产冰级钢的能力,这需要先进的焊接技术。上海海事大学杨盐生教授表示,耐极低温钢的发明“打破了多年来制约我国深海、极地技术和能源发展的瓶颈,将有助于我国极地能源发展和极地船舶的建造和升级。”

再次,北极圈部长级会议将于5月在芬兰的Rovaniemi举行,届时冰岛将担任主席。冰岛将重点转向海洋和北极沿海地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去年10月份冰岛在罗瓦涅米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初步方案表明冰岛将更强调海洋环境、渔业和绿色能源。然而芬兰倾向于更多关注北极内陆地区,例如森林、驯鹿和铁路,这些都是北极地区的典型话题。

随着2018年的结束和尘埃落定,北极地区又完成了一年的总结。

 

翻译:陈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