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进军北极,印度也试图加入该地区地缘政治圈。

近期,印度公布了一份北极政策文件草案,希望征求公众意见。该文件附带的一份说明中称:“印度希望利用其在喜马拉雅和极地研究方面的庞大科学储备和专业知识,在北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此外,随着北极更易进入,印度也愿意做出贡献,确保其资源的利用是可持续的,同时也符合北极理事会等机构制定的最佳惯例。”

印度于2013年首次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其观察员国身份在2018年获得第二个五年任期。虽然英属印度在1920年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the Svalbard Treaty)——该条约承认挪威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主权,但也允许其他签署国在承诺不将该地区军事化的条件下自由进入——独立后的印度在2007年才派遣科学探险队进入该地区,开始参与北极事务。如今,印度通过一个研究基地(Himadri)和位于孔斯峡湾(Kongsfjorden)和新奥尔松(Ny Alesund)的两个观测台保持了在该地区的长期存在。

最近公布的草案中概述了印度北极政策的五大支柱:科学研究;经济和人类发展;连通性;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以及印度人力资源能力发展。该文件中列出了印度希望在北极开展的广泛活动——外交、经济以及科学活动——反映了印度近期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雄心勃勃的规划。然而,印度——比起北极,这个国家更接近赤道——在何种程度上能够,甚至需要参与北极事务(除了追求国家地位之外),老实说,乍一看似乎并不明显。

然而,北极政策草案的一个方面是聚焦于印度的切实利益,该利益以气候变化为中心——以及北极条件与季风和喜马拉雅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正如文件中所说,“极地研究和喜马拉雅山的研究之间存在一些协同作用。北极研究将帮助印度科学界研究第三极——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喜马拉雅冰川拥有世界上除地理两极以外最大的淡水储备。”同样,它还观察到,由于气候变化,北极融化的冰可能释放出以前被困住的新病原体,从而增加了未来发生大流行病的可能性。

尽管从科学角度来看,印度在北极确实有相当大的利益,但当印度寻求加入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时,其背后的动机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正如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教授杰弗里·格雷斯(Geoffrey Gresh)在上个月外交家(The Diplomat)的采访中提到的那样,中国和俄罗斯除了出于地缘政治因素利用该地区外,都“视北极为重要跳板,从这里向欧亚大陆东部或西部更远的地方投射力量。”

中国自称为“近北极国家”,几乎就在三年前,即2018年1月发布了《北极政策》白皮书——该文件对地缘政治的强调程度明显比印度最近公布的草案版本更强。中国还将该地区的参与与“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表现近乎偏执。中国的“冰上丝绸之路”——由于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穿越该地区的新兴航道——具有深刻的战略原因,因此引起了包括特朗普政府在内的美国安全界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加入北极地缘政治圈,将其作为扩大与中国竞争的一部分,这对印度而言是很有诱惑力的。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描述该地区时的话来说,印度的北极政策草案间接地将围绕北极地区的关切作为“权力和竞赛的竞技场”。草案中指出:“印度认为,在这一脆弱地区的任何人类活动都应该是可持续、负责任并且透明的,并且尊重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for the Law of the Sea)在内的国际法。因此,印度期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伙伴,加强与这一重要地区及其管理机构的接触。”

但是除了这些高调的承诺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印度能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举措来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参与。例如,印度并没有以一种能决定性塑造该地区战略动态的方式,有意义地加入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行动。

印度北极政策草案将在1月26日之前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翻译:辛晓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