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未来,北极理事会(The Arctic Council)的事务预计仍将处于不确定状态,至少在俄乌冲突解决之前将是如此。印度是五个亚洲观察员国(Asian Observers)之一,印度与所有北极国家都有非常良好和富有成效的关系。印度可以与其他亚洲观察国一道,利用目前的不稳定状态,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北极理事会。

2023年5月11日,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发生变化。挪威接管了北极理事会,其是管理北极地区合作的首要政府间论坛。2021年5月20日,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议上,俄罗斯在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承诺中,从冰岛接过了成立25周年的理事会的主席一职。俄罗斯秉持“负责任的北极可持续治理”的理念,宣布将继续保持“合作精神”并加强协调,并表示将致力于与所有成员国、常任理事国、观察员国和其他北极利益攸关方进行密切和建设性的接触。

八国外长签署《雷克雅未克宣言》(Reykjavik Declaration),维护北极和平稳定与建设性合作,强调应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部长们还通过了北极理事会有史以来第一个战略计划,旨在指导理事会到2030年的工作,反映了北极国家和原住民常任理事国的共同价值观、目标和愿望。2021年12月2日举行了第一次北极高级官员(SAO)全体会议,俄罗斯接待了来自北极国家、原住民永久参与组织、北极理事会六个工作组和30多个观察员国的约180名代表。会议讨论了与原住民和区域合作有关的问题,并审查了正在进行的北极理事会项目。

北极合作的崩溃

俄罗斯担任主席不到一年,2022年3月3日,北极七国(A7)宣布历史性地暂停参与理事会的所有活动,以抗议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北极合作的遮羞布随之被扯下。北欧部长理事会(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巴伦支-欧洲-北极合作组织(Barents Euro-Arctic Cooperation , BEAC)和美国紧随其后,暂停了与俄罗斯在研究、科学和创新方面的所有合作。芬兰和瑞典都是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很快就提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前者已于2023年4月4日成为北约的第31个成员国。

尽管北极七国于2022年6月8日发布了一份关于有限恢复北极理事会合作活动的联合声明,但“关于不涉及俄罗斯参与的项目”,北极理事会仍处于暂停状态。没有宣布新的项目或倡议,俄罗斯和西方在北极地区完全缺乏接触,除了遵守基于条约的承诺,如禁止在中北冰洋(Central Arctic Ocean)捕鱼,在北极进行航空和海上搜救,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US Coast Guard)和俄罗斯边境警卫队(Russian Border Guard)在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两岸海上安全方面的一些有限合作。暂停接触也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导致了“环境紧急情况”。

这些限制措施导致俄罗斯的永久冻土研究数据被切断,这是帮助研究人员预测未来变暖的气候模型的关键信息来源。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北极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四倍,暂停可能会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

印度是北极理事会的5个亚洲观察员国之一,于2013年获得成员资格,随后于2019年再次获得成员资格。作为该地区僵局的意外后果,5个观察员国——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北极研究也受到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北极理事会规则中对观察员国的不公平。这些规则将观察员排除在北极理事会的决策过程之外,将他们在北极理事会的参与主要限制在工作组级别,并限制他们的财政贡献。例如,观察员提出的研究项目只能通过北极国家或常任理事国提出。

北极理事会还要求观察员在加入之前遵守《渥太华宣言》(Ottawa Declaration)和《议事规则》(Rules of Procedure),并在其任职期间继续遵守这些规则。

由于北极理事会的决策是经过协商一致作出的,从技术上讲,即使其中一个北极理事会成员有意愿,观察员的任期就可以缩短。因此,尽管北极气候变化对观察员国的影响可能不同于成员国,但后者无法通过北极理事会或其工作组的支持进行独立研究。为此,一个国家要么必须是《斯瓦尔巴条约》(Svalbard Treaty)的签署国,要么必须与任何一个北极国家合作进行双边研究。北极理事会同样规定不允许观察员之间直接进行研究。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规定在沿海国外大陆架(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ECS)和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以外的水域进行不受阻碍的海洋科学研究。

北极理事会:永远解体?

尽管如此,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至少在俄乌冲突解决之前,北极理事会的事务仍将处于不确定状态。即使冲突停止,据估计,甚至在冷战(Cold War)最激烈时期仍充斥在该地区的合作精神也可能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回来。信任赤字不太可能弥合,在挪威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及之后,这种赤字不太可能像往常一样在北极理事会运作。因此,如果在北极理事会内达成共识不再可能,特别是随着整个北极七国成为北约(NATO)成员国,与俄罗斯对立,那么北极理事会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各方面来看,前景都很黯淡。2023年3月28日,挪威在宣布即将到来的北极理事会主席职位的优先事项时表示,“北极理事会的工作将反映当前的政治现实”。然而,据评估,即使北极理事会及其工作组继续处于“假死”状态,从俄罗斯过渡到挪威的过程也将是顺利的。

美国还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与俄罗斯在北极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与盟友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北极国家在安全、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方面加强合作上。

就俄罗斯而言,它也不认为多边合作会很快重返北极。相反,俄罗斯计划走一条完全基于自身利益的道路。2023年2月21日,俄罗斯修订了2020年3月早些时候发布的至2035年的北极政策。新版北极政策删除了俄罗斯与北极理事会合作的内容,转而关注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国家利益。它还删除了其早期政策第16段“a”部分中提到的“加强与北极国家的睦邻关系”,代之以“在双边基础上发展与外国的关系……考虑到其在北极的国家利益”。新版还删除了“多边区域合作模式框架,包括北极沿海‘五个’和巴伦支-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的提法。

可能重新联合

考虑到北极事务的不断变化,短期内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北极地区从中间一分为二,北极七国在一边,俄罗斯在另一边。当西方国家在北极联合起来,将昔日北极七国的七个成员国捆绑在一个军事联盟(北约)时,俄罗斯最有可能倾向于中国,以努力平衡这一关系。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迹象。在中国国家主席2023年3月21日访问俄罗斯期间,俄罗斯总统特别提到了与中国在开发北方航道(Northern Sea Route, NSR)方面合作的巨大潜力,并表示愿意建立一个共同开发工作机构。

除了北方航道外,双方还宣布将积极开发国际运输和物流走廊,利用跨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s)、贝加尔湖-阿穆尔铁路(Baikal-Amur railways)和跨亚洲多车道公路(multi-lane trans-Asian highways)的潜力,共同保障其稳定运行,提高货运和客运效率。

俄罗斯总理在与中国国家主席的会谈中特别强调了亚马尔液化天然气(Yamal LNG)和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Arctic LNG 2)项目的成功实施。俄罗斯和中国在北极地区日益增长的关系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升温,这无疑是受到西方对俄罗斯日益孤立的刺激。卢布和人民币在两国相互商业交易中的份额已达到65%,并继续增长,2022年双边贸易增长30%,创下超过1850亿美元的新纪录,2023年有望超过2000亿美元。

印度和目前北极地区的动荡

北极的研究对印度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到我们的季风,而季风直接影响到农业部门,而印度近60%的人口依赖于农业部门。由于北极冰层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也威胁到印度的1300个岛屿领土和海洋地貌,以及13亿印度人的福祉。北极冰川的融化还帮助印度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喜马拉雅山脉是极地以外最大的淡水来源,也是印度几乎所有常年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流的三角洲供养着印度近70%的人口。

正因为如此,自2008年以来,印度是除中国之外唯一在北极建立永久研究站的发展中国家,并对北极进行了13次科学考察。越来越容易进入的北极也有可能解决印度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战略稀土元素(REE)的不足。印度于2022年3月17日发布了《印度的北极政策——建立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India’s Arctic Policy–Building a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表明其对北极的兴趣和利益日益增加。

然而,除了北极科学之外,印度还必须越来越了解该地区目前正在进行的地缘政治谈判,并需要灵活应对北方高地的混乱局面。到目前为止,印度完全以国家利益为指导,巧妙地处理了俄乌冲突产生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后果。尽管批评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在经常道貌岸然的西方媒体中,但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Jaishankar)多次有效地反驳了这些批评。

就印度的地位而言,它与所有北极国家都有着极其良好和富有成效的关系。印度与北欧国家建立了峰会级别的接触机制,第二次会晤已于2022年举行。印度与加拿大有着长期的双边关系,印度是最大的印度裔社区之一,大约4%的加拿大人有印度血统。

印度与美国、俄罗斯建立了最高级别的战略伙伴关系、年度“2+2”对话机制和广泛的军事和贸易关系。一方面,在美国,民主和印度侨民维系并推动着该协会,据说这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与此同时,印度有了一个长期且久经考验的伙伴——俄罗斯。俄罗斯是唯一一个在联合国安理会五次行使否决权以支持印度立场的国家。

与印度在北极地区最亲密的两个伙伴一样,印度的主要对手中国也提出了这个难题的另一个方面。俄罗斯的日益孤立、西方的制裁和对技术的拒绝,尤其是在油气勘探和开采方面,正越来越多地将俄罗斯推向中国的怀抱。

政策选择

因此,北极给印度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机遇和挑战。显然,印度有必要继续参与该地区事务,以确保其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在北极与北极七国合作,以俄罗斯为代价,反之亦然,对印度来说都不是一个有利的政策选择。此外,俄罗斯在出口收入、技术赤字和供应链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增加,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的影响力,迫使俄罗斯陷入一种令人不安的默许伙伴关系,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让步,比如允许中国加强在北极的军事存在。

需要记住的是,北冰洋(Arctic Ocean)是中国与欧洲和北美之间导弹飞行轨迹最短的地区,也是潜艇通道。中俄在朝鲜的更大合作也会将美国的精力转移到该地区,淡化其在印太地区的重点,并让中国在该地区有更大的回旋空间。因此,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日益增长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在北极地区,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对印度有害,对西方也有害。因此,必须作出集体努力来防止这种结果。西方需要与中国玩漫长而等待的游戏,因为中国对基于规则的秩序和布雷顿森林机构(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就印度而言,其努力应该采取多种途径。首先,印度可以与其他亚洲观察员国一道,利用目前的变化局势,寻求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北极理事会,让观察员国在决策过程中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在实现其在北极地区的研究目标方面有更大自由。要做到这一点,亚洲观察员国需要在一个制度化的机制中达成共识。目前,自2015年以来,中日韩三国一直在举行北极问题三方高级别对话(Trilateral High-Level Dialogue)。由于疫情,2019年之后没有举行对话,尽管各方都希望恢复对话。会谈主要面向科学合作。印度和新加坡可以加入三方集团,为北极理事会中的亚洲观察员国提供更协调和协同的方法。

这也将使亚洲更加关注北极,形成一个更平衡的北极理事会。尽管印度与中国在双边形式上存在敌对关系,但印度在金砖国家(BRICS)、上海合作组织(SCO)、二十国集团(G20)、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俄印中三边等多边机制中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寻求改革后的北极理事会也符合印度“改革后的多边主义”的主张,即寻求建立一个更负责任、包容、公正、公平和更具代表性的多极国际体系,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其次,由于印度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主题及其北极政策都包含了Vasudhaiva Kutumbakam(梵语格言,可译做“天下一家”)或“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未来”的理念,这与北极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互联系产生了共鸣,因此,利用其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协调人渠道(Sherpa Track),印度可以努力迅速实现北极科学交流的恢复,这是一项全球利益。作者认为,北极理事会8个成员中的6个、13个观察员国中的11个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二十国集团峰会,这为二十国集团争取恢复接触提供了必要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第三,印度可以调整自己的内部机制,为其北极努力提供更大的动力。该地区目前由外交部的四个部门管理,可以采取一种更单一、更有凝聚力的方式,任命一位北极协调员。所有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几乎所有观察员国都有这样的指定任命。在印度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峰会上发表的的联合声明中,关于北极的单独段落也将有助于加强该地区的政策一致性。

2023年是印度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的10周年。现在是评估和规划未来的好时机。北极地区不应成为重新崛起的大国竞争的牺牲品。印度有资格、也越来越有实力,在该地区发挥稳定作用,实现更大的全球利益。


 

翻译:吴奥辰

阅读原文